您好,欢迎访问上海誉富企业顾问集团有限公司网站我们专注于上海公司注册、代理记账等一站式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建筑资质 >

老年消费群体维权问题的思考

文章发布时间: 2018-05-03 16:27:42 本文作者:未知
我国人口日趋老龄化,越来越多的问题日益出现
重庆市九龙坡区是老国企集中区
随着历史的推移,工厂外迁,留下大量退休职工
杨家坪步行街是区经济、文化中心,周边有许多老国企宿舍
退休老人习惯来此聚集,交流、讨论彼此对政治、经济、日常生活的看法。
因此,老年人数量占比较多
本文拟以杨家坪步行街为观察点,浅析老人消费维权问题
 
老人普遍面临的消费陷阱
 
对保健用品和保健食品夸张宣传。涉嫌不法经营者抓住老人注重身体健康的心理,利用各种手段引诱消费,据一位子女在国外的老年投诉者反映,一年之内,其在杨家坪商圈购买的保健商品及服务竞高达80多万。
 
 老年消费群体维权问题的思考
 
虚假婚介信息吸纳老人钱财。涉嫌不法婚介将魔爪伸向空巢单身老人,老人婚介维权也是重灾区。涉嫌不法婚介采用多形式、多渠道发布虚假信息,诱导老人去那里找老伴,吸纳其钱财。一个老伴新逝的老年投诉者,一年左右在杨家坪、南坪等婚介机构投诉金额高达10多万元。
 
推销投资理财项目、藏品、邮票等,打老人积蓄的主意。涉嫌不法经营者在某地以“一次性投入,定期返利”的方式,利诱老人购买物权、古币、古玩、集邮册等套取老人资金,过段时间就搬迁地址,或者干脆失联。
 
“四种牌”对老人的利诱。1.“利益牌”涉嫌不法经营者一方面以送鸡蛋、面条、鞋帽等小物品,利用老人贪图小便宜心理,获取其联系方式,狂打电话,说服老人购买产品或参加洗脑活动。另一方面,用免费旅游利诱老人长期消费或高额消费。2.“培训牌”,扮成专家谎称传播知识,开培训班,给老人洗脑,以涉嫌不法“会销”方式引诱消费。3.“亲情牌”,用甜言蜜语与老人拉关系,消除老人的防患意识,用小殷勤换取老人的信任让其消费。4.“体验牌”,以体验“高科技”产品为幌子,迷惑、诱导老人,夸大产品的使用效果,让其购买天价保健用品或保健食品。
 
虚构消费情形,点燃购买欲望。涉嫌不法经营者 以“真诚服务”让老人入会,实则诱使老人多交费。推销产品时,让“消费者”现身说法,夸大食用或使用效果,烘托销售气氛,制造供不应求的假象,诱使老人争相购买。
 
 
涉嫌不法经营者将老人的信息泄露给同行,让老人多处交费。在受理投诉时,我们发现,投诉者一旦在某处留下联络方式,分布在不同地区的多个涉嫌不法经营者就纷纷打电话,引诱其去交费、入会。
 
老年人为何易被忽悠
 
缺乏关爱。老人完成了对子女的养育,本应享受孩子的赡养,“儿女绕膝”是每个老人向往的幸福晚年生活。但因种种原因,子女不能24小时围绕在父母身边,无奈之下,只能用金钱或物品来代替陪伴,特别是子女离家万里谋生的空巢老人,更缺乏子女的精神关爱。
 
惧怕衰老。老人机体衰竭,与药物为伴本属正常,但由于他们对此缺乏正确认识,所以就乱投“医”。患有老年病的人,特别是病情复杂的老人,渴求有一种一劳永逸的治疗措施。涉嫌不法经营者针对这种弱点做功课,夸大宣传其产品或服务的功效,夸大不用其产品或服务会产生的恶果,吓唬老人。致使一些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需长期用药的老人,只吃保健品只用保健设施而不吃、不用治疗药物。老人把自己的健康不明智地寄托在涉嫌不法经营者身上,对他们的信任度、依赖度甚至超过了医疗、医药。
 
恐慌孤独。由于年老体衰,老朋友、老伴慢慢离逝,又不便和子女一起生活。老人的活动圈子变得越来越窄,交流的对象变得越来越少,极易产生恐慌的感觉。独居单身老人孤独的情绪无处宣泄,面临的困境更多。在这种情况下,涉嫌不法经营者的“亲情牌”如杀手锏,轻意就俘虏了老人。我们在受理投诉、倾听陈述时,深深地感到:投诉老人既有追回资金的诉求,更有渴求倾诉的心理需要。
 
认知力差。由于有些老人丧失了学习能力,获得的信息量有限,难以把握时代脉搏,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新事物缺乏准确判断。涉嫌不法经营者的死缠烂打和口若悬河的游说,正好钻了这个空子而让老人轻信。
 
老人维权有四大难点
 
在处理老人消费维权中有几个常见的问题。
 
 
发现难。由于老人觉醒力差,不会主动举报,执法部门从接到投诉、举报的数量上看,很少有老人主动而为,大都是由子女或家属提起,老人只是不情愿地被动配合陈述情况。涉嫌不法经营者与执法人员玩“藏猫猫”,错开工作时间搞活动,还经常换地方。
 
 
取证难。涉嫌不法经营者在老人面前示弱,利用老人的同情心,让老人配合他们逃避监管。同时,恶化执法部门形象,让老人对执法部门产生抵触情绪。例如:当执法人员发现有涉嫌不法行为的“会销”,对老人进行“理性思考,谨慎投入”的劝说时,老人不但不理会,反而会像保护自己的孩子一样,与执法人员争执,为不法经营说话,充当保护伞。
 
 
定性难。涉嫌不法经营者对法律、法规研究透彻,周旋于法律、法规规制的边际。例如:夸大宣传时,只有口述,不留痕迹。无论执法人员以哪种身份进入他们的活动场所,他们都会识别出来而巧妙规避。
 
控制难。一是容易形成群体事件。由于老人接收信息渠道有限,他们有“抱团取暖”的观念,因此,获取信息的渠道大多来源于亲戚朋友的介绍,那么,就形成了:一个老人落入陷阱,其亲戚朋友也纷纷落阱,受害人数呈几何倍数增加而造成群体事件。二是老人警惕性差。有些主动投诉的老人,类似问题多次上当,屡次投诉,仍不能引以为戒。三是落网老人难以走出。涉嫌不法经营者布下落网,老人一旦陷入,大都固执己见很难走出。例如:在维权过程中,执法人员组织调解,好不容易促成了经营者为老人退货还款的协议,推销人员拿“亲情牌”与投诉方亲属对抗,通过向老人送“关怀”、“痛陈经营困难”等手段,让老人背着家属向执法人员提出改变执行,或放弃维权的要求。
 
建议
 
如果说关爱“留守儿童”是着眼于希望,那么,关爱“留守老人”则是维护社会稳定,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因此,关爱老人,让其老有所养,社会各界责无旁贷。
 
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要充分履行职责,发挥职能作用,查处虚假宣传,严格追究虚假信息发布者、经营者的责任,斩断虚假宣传的发布、传输渠道;把握、控制“会销”场所,杜绝不法或失德营销行为。    
 
部门联动解决执法死角,让老人维权工作顺利开展。比如涉嫌洗钱、诈骗的行为,要有相关部门受理查处,追究刑事责任。
 
建立“不良营销”惩处机制。一是将法律、法律不能确认为非法但失德的营销行为,界定为“不良营销”行为。二是加强宣传力度,通过多渠道将“不良营销”行为的表现形式进行公示,警示人们注意。三是纳入信用惩戒范畴,将有“不良营销”行为的经营主体、自然人记入企业及个人信用受限的“不良信息”公示系统。
 
政府建立老年人管理机构,网点设到社区。“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提倡小家庭要以“孝”字当先的同时,社会大家庭更应该遵循孝道。空巢老人年轻时为社会做出了贡献,社会理应把爱回馈给他们,甚至给予更多的关爱。所以,政府要建立专门的老人管理机构,以多种方式、渠道解决老人关爱缺失问题,以“公孝”为他们解决具体困难。